■本报记者陈江涛黄奕群通讯员苏维德
既有城市的霓虹色彩,也有田园的稻香蛙鸣。对于蓬华镇华美村86岁老人洪义安来说,这里有他退休后“向往的生活”。白天可以在蓬华溪垂钓,晚上可以伴着灯光在村里散步,走在整洁的村道上,旁边是稻田,远处青山环绕。
“水嘢清,路嘢宽,景咯水喽”,这是老人对近年来蓬华变化的最直观的感受。
而这些变化源于蓬华镇政府按照“生态旅游名镇,农业产业强镇”的发展定位,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,推动农旅提质增效,农村文明进步,农民增收致富,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蓬华溪治理很成功村民很满意
记者了解到,今年蓬华镇结合省
级森林城镇,省级生态乡镇的创建,聘请专业团队规划设计,实施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,重点实施镇区老街风貌整治,环镇路及蓬华溪两侧景观提升,游客中心建设项目,目前已完成初步的规划设计并逐步实施。
近日,记者来到蓬华镇蓬华溪下游华美村段,在华美坝附近,洪义安正在“蹲守”一条大鱼。虽然头顶烈日,洪义安却很兴奋,说起“垂钓史”,他滔滔不绝,“我在蓬华溪里还钓过五六斤大鱼呢!”
“水嘢清,路嘢宽,景咯水喽”,洪义安总结了这几年蓬华镇的变化。喜欢垂钓的他,对于蓬华溪的整治成果很是满意。他说,蓬华溪未整治前更像一条山涧,长满杂草还没有活水,根本没办法垂钓。“那时候想钓鱼得去几公里外的水库,现在可方便多了!”
华美村村委会主任洪连革表示,蓬华溪流经的各个村庄,每年都会协同大力整治,才有现在的成果。
住在蓬华溪附近的华美村村民洪进宝告诉记者,以前一到雨季,蓬华溪就“水漫金山”,溪水常常漫进沿岸村民的家里。经过不断整治,建设了坚固的堤岸水闸,再也没出现被淹的情况。
记者来到蓬华溪团结坝附近,只见几名工人在修建堤岸。沿岸两侧配套护栏,路灯,景观灯等设施,还种植各色花木点缀,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既视感。
从蓬华镇摄影爱好者的航拍图看,夜里的蓬华溪两岸被金黄色的灯光照亮,就像一条金黄“巨龙”蜿蜒穿越蓬华镇区。
只要天气晴朗,每天晚上村民都会趁着灯光,三五结伴沿着蓬华溪散步,伴着他们的,还有不远处的万家灯火和身边的稻香蛙鸣,好不惬意。
今年来,蓬华镇采用亮化,花化,绿化等措施提升“颜值”。通过上级请一点,镇村投一点,群众出一点,多方筹集资金,新装路灯,景观灯1200多盏,让群众出行更加安全,乡村夜景更加亮丽。吸纳贫困户和一般户,成立蓬华镇三色园林绿化专业合作社,调动群众参与绿化美化积极性。做好镇区花化绿化的300亩名优树种种植,打造彩色蓬华。
下足“绣花”功夫,按照“一村一景观,一路一特色”在蓬岛,华美,苏厝,新村,山城,黎阳等5个村建设袖珍公园。在山城,蓬岛,华美,苏厝建设一条绿化美化景观带和微景观项目,打造进村示范路段。规划建设山城水库塘坝水系,着力打造点上成景,线上成荫,面上成片的多元化生态景观,目前正在实施中。
裸房换上“新衣”村民很开心
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,提高全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,蓬华镇深入推进农村“厕所革命”,农村垃圾治理行动,污水治理行动,裸房整治行动,村容村貌整治行动。
华美村厝仔村民苏小友就亲身体会到了“一革命四行动”带来的“福利”。
六七年前,她家盖了新房子,因为资金有限,外墙就一直没有装修。多年过去,新房的外墙依旧是红色砖墙,总觉得有些遗憾。
去年,苏小友听说镇里正在进行裸房整治行动,政府还能给补贴减轻群众负担,她和丈夫一合计,咬咬牙跟亲戚朋友借了一点钱,加上自家的积蓄,总共筹了12万元,开始对自家的楼房进行外立面装修。
在蓬华镇区走一圈,记者发现不少裸房都搭着竹架,工人正忙着做外墙立面和屋顶平改坡。
不少村民趁着这股“春风”,让原本的裸房换上“新衣”,目之所及皆是和谐美观。苏厝村村干部苏桂平告诉记者,因为集中进行裸房整治,周边的装修师傅一下子变得“吃香”了。
如今,苏小友的3层小楼已经装修完毕,与周围邻居的楼房放在一起看和谐多了,但家门口一块约200平方米的荒地看着就不那么“和谐”了。这块荒地,有多个破旧的旱厕和猪圈,荒地杂草丛生还堆了不少生活垃圾,看着实在不美观。
洪连革告诉记者,这块荒地分属好几户村民,旱厕和猪圈已经存在几十年了,要统一拆除难度不小。
在全镇“大整治”的“春风”下,今年来,经过村干部多次协调,这些旱厕猪圈才被一一拆除。
近日,记者来到这块荒地,原本的旱厕和猪圈都已经被拆除,土地平整后铺上了好看的地砖,旁边还种上了景观花木。
“你看,整治过后是不是好看多了!”看着自家门前的变化,苏小友的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据悉,2017年至今,蓬华镇新建改造三格化粪池500多口,今年全镇统一组织拆除旱厕383个,建设公厕4座,实现卫生公厕全覆盖。除了“厕所革命”,蓬华镇还将对既有的225栋裸房以及垃圾池进行整治。
记者看到,镇里原本露天的垃圾池经过重新改造,增加了顶棚,防止下雨时垃圾池周围污水横流。
不仅如此,镇里还组织“美丽庭院大赛”,由镇政府聘请设计师帮群众设计庭院,施工结束后请专家评选,评出“最美庭院”以奖代补,目前有30多户村民参加。蓬华镇党委书记王碰生告诉记者,“让群众参与其中,真正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,让群众直接享受人居环境整治成果”。
“三色”旅游带动发展村民很幸福
据悉,在创建农业产业强镇和生态旅游名镇的总目标下,蓬华镇今年计划投入4000多万元,实施项目66个,在原有天柱山香草世界风景旅游区等创建载体的基础上,重点打造五个最美(最美乡村庭院,最美乡村市场,最美乡村绿道,最美百姓书屋,最美景观大道),五大精品(蓬华游客服务中心,农业观光采摘园,红色党建示范基地,电商直播助农基地,茶叶加工集中区)。
在蓬华镇山城村村口附近,记者看到,蓬华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已经完工,游客中心主体建筑也已经开始进行地基建设。项目一期建设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,其中主体建筑500平方米,包括服务区,办公区,农特产品展示中心及附属区。
“旅游带来人气,人气带动名气,家乡优质的农产品才能走出去。”蓬华镇种橙大户郭耀东说,近几年镇里主推的“三色”旅游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。
郭耀东原本在厦门打工,1998年回乡“子承父业”种植脐橙,如今家里种了上千棵脐橙树。
“刚开始那几年很多次想要放弃。”郭耀东说,到了脐橙收获的季节,他反而发愁起来了,每天用摩托车载脐橙出去卖,但还是有很多销售不出去。
近几年,随着蓬华旅游的名气响了,来蓬华镇旅游的人多了,脐橙,手工面,黑猪,茶油等优质农产品的销售也被带动起来了。
郭耀东告诉记者,他家的脐橙每年产出5万多公斤,现在每年销售额达40多万元。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些脐橙有一半是游客上门来购买的,不仅销路稳定,价格也上来了,自己轻松了不少。去年,郭耀东种的脐橙因为品质过硬,还获得蓬华镇脐橙节的“脐橙王”称号。对于未来的生活,他越来越有信心了。
同样因为“三色”旅游改变生活的还有山城村的郭素绢。山城村有革命纪念碑,革命斗争史纪念馆等“红色基因”,每年都有20多批游客过来体验“红色之旅”。郭素绢告诉记者,她丈夫已经不在,儿子又因车祸去世,如今她和孙女相依为命。她和村里其他4个贫困户在村里的“红军食堂”打短工,负责煮饭,打扫卫生,“有了这份工作,我每年能增加六七千元收入,大大改善了生活”。
主官说
“绿色引领打造青山绿水生态游,橙色富民打造茶果侨乡休闲游,红色涵养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游”,蓬华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,我镇将以创建“生态旅游名镇,农业产业强镇”为发展目标,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,推动农旅提质增效,农村文明进步,农民增收致富,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——蓬华镇党委书记王碰生
代言人打CALL
我们处在蓬华溪下游,如果上游不治理,我们下游也很难出成果。现在全镇都动起来了,每个村都铆足了劲改善人居环境。如今蓬华处处有美景,步步有惊喜,我相信蓬华会越来越美,越来越宜居。——华美村村委会主任洪连革
蓬华镇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,能种出品质独特的农产品。镇政府这些年走生态旅游的“路子”,更打响了蓬华镇的名气。作为一名果农,以前是自己出门找客户,现在是客户找上门,这样的变化不可谓不大。
——山城村村民郭耀东